发布时间:2021-03-31 浏览:1046次
雨衣起源于中国。周朝时就有人用香草“萆荔”制成雨衣用来防雨、防雪、防风、遮阳,这种雨衣就是人们常说的“蓑衣”。大约在春秋时,古人已发明出一种油布雨衣。《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载:“陈成子衣制杖戈”。杜预注:"制,雨衣”。清段玉裁认为:制不是草制的雨具,若今之油布衣。据研究,在当时人们已对干性油植物桐、荏等有了认识,所谓油布,就是用桐油或崔油涂在织物上干燥而成的防雨布。到了南北朝后,油布雨衣的制作又进了一步,它已能在绸绢上加工,也可用蚕茧纸做成。隋代起用油布制成雨衣。《隋书》曾载隋炀帝观猎遇雨,“左右进油衣”。然而这种油布雨衣造价昂贵,普通百姓难以得到,只有贵族才有福享受。唐代的雨衣是蓑衣和笠帽联用,唐张志和《渔歌子》一词曰:“青箬笠, 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真实描写了劳动人民穿雨衣劳作的情形。所以说“青箸笠”,“绿蓑衣”,因为二者都是植物的叶片制作的,唐代还有用丝绸制成的雨衣。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蓑衣和笠帽仍是大众化雨衣,只不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再是茅草了,而是以棕代之,制作上日趋精美。在宋元时代,蓑衣是军队士兵的防雨衣。明清时代,贵族士人也偏爱蓑衣笠斗,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在雨天披自玉草的“玉针蓑”,戴着藤皮细条编成、刷以桐油的“金藤笠”,引起姑娘们的赞叹。蓑衣作为防雨衣物一直使用到现代新型塑料雨衣出现而渐渐离开人们的视觉。但是在一些偏远的山区,仍然会看到植物纤维编制的蓑衣